恻:悲伤;隐:伤痛;恻隐:对遭受不幸的人表示同情。指怜悯受苦受难者的心情。
战国 邹 孟轲《孟子 公孙丑上》:“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恻隐之心偏正式;作宾语;指有同情心。
恻;不能写作“侧”或“测”。
1.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2.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3.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
4.三个孩子一天天地长大,看到大金,全才,个个能言善辩,机敏聪慧,而小町呢,少言寡语,平庸无常,这让争强好胜的陆占强反倒多了些同情恻隐之心。
5.儒家说了,恻隐之心为仁,羞恶之心为义,辞让之心为礼,是非之心为智,不疑之心为信。
英语:in one's mercy
日语:惻隠(そくいん)の情(じょう)
则(打一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