恻:悲伤;隐:伤痛;恻隐:对遭受不幸的人表示同情。指怜悯受苦受难者的心情。
战国 邹 孟轲《孟子 公孙丑上》:“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恻隐之心偏正式;作宾语;指有同情心。
恻;不能写作“侧”或“测”。
1.钦差大人,老夫虽体弱无力,但也愿率十几个衙卒赴开封勤王,老夫年老体衰也能备晨炊啊!满江红生恻隐之心罢了,罢了。
2.鸿门宴上,刘邦故意示弱,献出咸阳皇城并传国玉玺,项羽顿生恻隐之心,只是暗中埋伏的刀斧手,欲将刘邦砍为肉泥。
3.闻问切:姑娘,人皆有恻隐之心,你杀了他,他的父母会何等的伤心,妻儿会何等的悲痛,放下屠刀,回头是岸吧。
4.一个落魄的残疾杀手破天荒的动了恻隐之心,收留了一个孤苦无依的孤儿,给他提供了生存的条件。
5.有恻隐之心者,必有羞恶。
英语:in one's mercy
日语:惻隠(そくいん)の情(じょう)
则(打一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