恻:悲伤;隐:伤痛;恻隐:对遭受不幸的人表示同情。指怜悯受苦受难者的心情。
战国 邹 孟轲《孟子 公孙丑上》:“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恻隐之心偏正式;作宾语;指有同情心。
恻;不能写作“侧”或“测”。
1.孟子说,“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看见小孩落水,即便不是自家孩子,也会有不忍之心。
2.倒不是我比别人残忍,而是我感觉不到自己有什么恻隐之心。
3.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4.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5.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
英语:in one's mercy
日语:惻隠(そくいん)の情(じょう)
则(打一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