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姓的来源主要有三个。一是以居住地为姓氏。古代将居住之地作为姓氏的,有城、郭、园、池等。郭为外城因为住在城外而以郭为姓氏。二是以封邑为姓氏,源于姬姓。周文王之弟封于虢,或称“虢公”,因虢、郭音同,所以也称“郭公”,其后代遂有郭姓。三是夏代郭支和商代郭崇的后裔。郭姓发源于今天的河南、山西、陕西等地。先秦两汉时期,郭姓逐渐在阳曲、冯翊、华阳、京兆(今陕西西安)、中山(今属河北)、彭城(今江苏徐州)、馆陶(今属河北)、广平、邯郸、敦煌等地形成望族。魏晋南北朝时期,郭姓人为了躲避战火开始在浙江、江苏等地散居。至宋元时期,郭姓人遍布大江南北。如今,郭姓以河南、河北、山东、湖北、四川等省为多。郭姓历史人物有郭隗,战国燕人。昭王计划招贤纳士以报齐仇,问于郭隗。他说:“王欲致士,先自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事之。乐毅、邹衍、剧辛等名士闻风而至,争相来到燕国。燕国逐渐富强,最终攻破了齐国。郭璞,东晋文学家、训诂学家、博物学家。曾注释《尔雅》《山海经》《方言》《穆天子传》等。其中《尔雅注》含有丰富的动、植物知识。郭子仪,唐将领。曾出任天下兵马副元帅,封汾阳郡王,安史之乱时率唐军收复长安、洛阳,屡建奇功。曾提出削减冗官、选贤任能和轻徭薄赋的主张,并注意与少数民族修好,善待回纥,共破吐蕃。他历事四朝,勤于职守,对巩固唐朝封建统治起了重要作用。郭姓在《百家姓》中排在第一百四十四位。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又名郭鼎堂,号尚武,化名吴诚、丁汝常等。四川省乐山县观峨乡沙湾镇人。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还是国家领导人和社会活动家。
郭守敬:顺德邢台(今河北省邢台)人,元朝著名文学家、水利学家、天文学家、数学家。主持编制了《授时历》,施行达360年,为中国历史上施行最久的历法。
王莽时拒绝出仕,避难于东海之滨。光武帝时征拜博士,官至光禄勋。史称曾预知齐国火灾,又上谏光武西征陇右及出击匈奴。
字天锡,一号云山。历饶州路鄱江书院山长、青田县腊源巡检、江浙行省掾吏。气岸雄豪。工书画。尝从学于赵孟頫,极得其法。善画竹石窠木。有《快雪斋集》、《云山日记》。
肃宗时,与高力士俱贬黔中,每接言论代宗初,官大理司直,遂撰《高力士外传》一卷,记力士生平大历六年,官登封县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