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姓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以谥号为姓氏,源自嬴姓。春秋时的秦穆公死后谥号为“缪”,因为古代“缪”、“穆”二字同音,所以秦缪公又常常写作秦穆公。他的庶子孙就以他的谥号为姓,称缪姓。二是为廖姓所改。缪姓本为商王所赐,纣王荒淫残暴,缪姓遂隐居并改为廖姓,商朝灭亡后才改回缪姓。缪姓起源于今陕西境内。秦时,缪姓基本繁衍于陕西渭河流域,秦朝灭亡后缪姓迁至东海郡兰陵县,后发展为兰陵郡望。东汉时期已有缪姓播迁河南。魏晋时期,缪姓已经广布于黄河中下游各省。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今安徽、江苏、江西、浙江、湖北、湖南均有缪姓入迁。元初又迁徙至福建、广东、广西、四川、云南、湖南乃至新加坡。明初,缪姓作为山西洪洞大槐树迁民被分迁于山东、河北、河南、湖北、江苏等地。明清两代,江苏缪姓最为兴盛。两湖填四川时,缪姓进入今四川、重庆。如今,缪姓尤以江苏、湖南等省为多。缪姓历史人物有缪袭,三国时魏国文学家,四朝元老。其《魏鼓吹曲》12首大多为歌颂曹操功业的作品。缪瑜,宋代人。一生刚直不阿,擅长写诗,著《崆峒集》。缪钺,我国著名历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致力于魏晋南北朝史和词学研究。师法陈寅恪文史互证的方法,打通文学与史学。代表作《元遗山年谱汇纂》《灵溪诗说》。缪姓在《百家姓》中排在第一百七十二位。
缪昌期:江阴人,明朝东林党早期人物。字当时,一字又元,号西溪,谥号文贞,少时博览群书,即负盛名。常以名节自励,主张除弊图新。为诸生有盛名,举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授职检讨。天启元年(1621年)任左赞善,后升为谕德,为东林党早期人物,在《东林点将录》中,他被称为“智多星吴用”。因东林党首领杨涟代草弹劾魏忠贤的上疏而遭后者的忌恨,后因汪文言案被捕入狱,惨死狱中。著有《从野堂存稿》8卷、《周易九鼎》16卷、《四书九鼎》14卷、《缪氏家训》等。
近代藏书家,校勘家。号艺风。清光绪进士。初入淮安丽正书院,后入张之洞幕,助张编成《书目答问》,供书院学生阅读之用。后来初学文史者亦多参考此书目。时张之洞任四川学政,缪曾在其所办的书院掌教。以后,历任翰林院编修、江楚编译书局主任等职。曾主讲于南菁、泺源、钟山等书院。赴日考察学务,创办江南图书馆和京师图书馆。1912年民国成立后,除写《清史稿列传》外,主要从事版本目录学及金石碑帖研究,收藏甚富,晚年寓沪,各家刊印丛书,均请其相助。对目录校勘学颇有贡献。著作甚多,主要有《续碑传集》、《南北朝名臣年表》、《近代文学大纲》、《艺风堂藏书记》、《艺风堂文集》、《艺风堂金石文字目》、《藕香零拾》、《清学部图书馆善本书目》、《辽文存》等。还编有地方志、文集多种,辑刻巨编也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