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名,七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捌”代):八面玲珑。八卦(《周易》中的八种基本图形)。
详细字义
◎ 八 bā
〈动〉
(象形。甲骨文象分开相背的样子。汉字部首之一。从“八”的字多与分解、分散、相背有关。本义:相背分开) 同本义 [part;leave each other]
八,别也。象分别相背之形。——《说文》。段玉裁注:“今 江、 浙俗语以物与人谓之八,与人则分别矣。”
词性变化
◎ 八 bā
[数]
(1) 七加一的和 [eight]
八,数也。——《玉篇》
陈馈八簋。——《诗·小雅·伐木》
地理以八制。——《管子·五行》。注:“少阴之数。”
八者,维纲也。——《大戴礼记·本命》。按,谓八方四正四隅。
遇艮之八。史曰,是谓艮之随言,六二爻也。余五爻皆变。凡易用六不用八。八,少阴不变也。——《左传·襄公九年》
八眉者,如八字。——《尚书大传》
邹忌修八尺有余。——《战国策·齐策》
八音克谐。——《书·舜典》
秦王复击 轲,被八创。——《战国策·燕策》
八世。——《后汉书·崔实传》。注:“谓三王五帝也。”
(2) 又如:八音(中国古代对乐器的统称。通常为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种不同的质材所制);八拜(古代世交子弟对长辈的礼节,后世将异姓结为兄弟亦称八拜)
(3) 常表次第,即第八 [the eighth (8th)]
八月在宇。——《诗·豳风·七月》
(4) 又如:八世;八年
[①][bā]
[《廣韻》博拔切,入黠,幫。]
(1)数词。七加一所得。
(2)常表次第,指第八。
(3)谓“八”字形。
(4)姓。明代有八通。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唐朝·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近代·毛泽东《送瘟神》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先秦·佚名《诗经》
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 先秦·佚名《诗经》
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 先秦·佚名《诗经》
若有相思梦,殷勤载八行。—— 唐朝·贾岛《送人适越》
藏千寻瀑布,出十八高僧。—— 唐朝·贯休《怀南岳隐士二首》
一章三遍读,一句十回吟。珍重八十字,字字化为金。—— 唐朝·白居易《初与元九别后忽梦见之及寤而书适至兼寄桐花诗…此寄》
八月白露降,槐叶次第黄。—— 唐朝·白居易《和答诗十首·和松树》
玉坛标八桂,金井识双桐。交映凝寒露,相和起夜风。—— 唐朝·卢纶《早秋望华清宫中树因以成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