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因冷凝结成的固体:冰块。冰凌。冰箱。冰窖。冰雕。冰封。冰球。冰镇。冰释(像冰一样融化,喻嫌隙、怀疑、误会等完全消除)。冰淇淋。
◎ 结晶成固体,呈结晶形的:冰糖。冰晶石。
◎ 使人感到寒冷:冰手冰脚。
◎ 用冰贴近东西使其变凉:把汽水冰上。
◎ 洁白明彻:冰绡。冰心。冰清玉洁。冰肌玉骨(a.形容妇女的皮肤;b.形容梅花的高洁)。
详细字义
◎ 冰
氷 bīng
〈名〉
(1) (会意。从仌,从水。金文作“仌”。金文字形表示水凝成冰后,体积增大,表面上涨(上拱)形。《说文》:“冻也,象水凝之形”。小篆繁化,增加“水”变成。从“仌”从“水”的会意字,于是“仌”就专用作部首。本义:水冻结而成的固体)
(2) 同本义 [ice]
冰,水坚也。——《说文》
履霜坚冰至。——《易·坤》
迨冰未泮。——《诗·邶风·匏有苦叶》
冰者,阴之盛而水滞者也。——《汉书·五行志》
冰,水为之。——《荀子·劝学》
冰解而冻释。——《管子·五行》
公徒释甲,执冰而踞。——《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3) 又如:冰扳(冰镇);冰麝(冰片与麝香);冰清水冷(像冰和水一样的清冷);冰前刮雪(喻雪上加霜之事);冰玉自信(自知冰清玉洁,并无苟且之事);冰轮(比喻月亮)
(4) 冰人,即媒人 [go-between;match-maker]。如:冰议(指嫁娶之事);冰语(媒人的话);冰斧(媒人);冰媒(媒人)
(5) 姓
词性变化
◎ 冰 bīng
〈动〉
(1) 结冰,冻结 [freeze;ice over]
水始冰,地始冻。——《礼记·月令》
(2) 把东西和冰或冷水放在一起使变凉 [ice]。如:把两瓶汽水冰一冰
(3) 使感到极冷 [feel cold]
风月冰人别是乡。——杨万里《六月二十四日病起喜雨闻莺》
(4) 又如:这水冰手
◎ 冰 bīng
〈形〉
(1) 冷,凉 [cold]。如:冰食(冷食);冰甃(指寒凉的水井);冰澈(寒凉清澈)
(2) 结晶成固体的,成结晶形的 [crystal]。如:冰糖
(3) 清白,晶莹 [clear]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4) 又如:冰操(廉洁的操行)
[①][bīng]
[《廣韻》筆陵切,平蒸,幫。]
亦作“仌1”。亦作“氷1”。“冫1”的今字。
(1)水在摄氏零度以下凝结成的固体。
(2)冷;凉。
(3)把东西同冰放在一起,或放入冰箱、冷库等。
(4)指冰人。
(5)通“掤”。箭筩的盖。
(6)姓。明代有冰如鉴。见《历代名贤列女氏姓谱》十。
[②][níng]
[《廣韻》魚陵切,平蒸,疑。]
亦作“仌2”。“凝1”的古字。“冫2”的今字。
结冰;凝结。后多作“凝”。
碧海年年,试问取、冰轮为谁圆缺。—— 清朝·纳兰性德《琵琶仙·中秋》
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 宋朝·苏轼《西江月·梅花》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唐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唐朝·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手红冰碗藕,藕碗冰红手。—— 宋朝·苏轼《菩萨蛮·回文夏闺怨》
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 唐朝·温庭筠《瑶瑟怨》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唐朝·王冕《白梅》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唐朝·李白《行路难·其一》
看来岂是寻常色,浓淡由他冰雪中。—— 清朝·曹雪芹《咏红梅花得“红”字》
将坛醇酒冰浆细,元夜邀宾灯火新。—— 赵时春《元宵饮陶总戎家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