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事物中间距离远、空隙大,与“密”相对,稀疏。稀落(luò)。稀客。依稀。
◎ 浓度小,含水分多的,与“稠”相对:稀薄。稀料。稀释。
◎ 少:稀少。稀罕。稀奇。古稀之年。
◎ 用在“烂”、“松”等形容词前面,表明程度深:稀烂。稀碎。稀松。
详细字义
◎ 稀 xī
〈形〉
(1) (形声。从禾,希声。本义:稀疏)
(2) 同本义 [scattered;sparse]
稀,疏也。——《说文》
月明星稀。——《文选·曹操·短歌行》。经传皆以希为之。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唐· 杜甫《倦夜》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晋· 陶潜《归园田居》
(3) 又如:稀棱挣(稀疏的样子);稀撒撒(稀剌剌);稀星(稀疏的星);稀零零(极稀疏);稀稀落落(稀疏的样子;稀疏冷落的样子)
(4) 少,不多 [rare;scarce]
相见常日稀。——《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鞍马稀。——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死者尚稀。——清· 方苞《狱中杂记》
自想此梦稀奇,心下疑惑。——《二刻拍案惊奇》
(5) 又如:稀稀罕儿(稀罕少见的东西);稀行(不常来;稀客)
(6) 薄,不浓 [diluted;thin]
我们的衙门里每天煮了十几大锅的稀饭施给穷人。——巴金《灭亡》
(7) 又如:稀流薄荡(形容液体稀薄波动);稀解粥(稀粥);稀溜溜;稀淡(极淡,不浓密)
词性变化
◎ 稀 xī
〈副〉
(1) 很;极。形容程度深 [very]
床上的铺盖已经掀得稀乱,一个凳子躺在被铺上。——鲁迅《而已集·再谈香港》
(2) 又如:稀不相干(一点儿也不相干);稀秃湿(湿透了);稀醉(烂醉)
[①][xī]
[《廣韻》香衣切,平微,曉。]
(1)疏,不密。
(2)少,不多。
(3)薄;不浓。
(4)很;极。形容程度深。
【卷七】【禾部】稀
䟽也。从禾希聲。香依切〖注〗徐鍇曰:“當言从爻从巾,無聲字。爻者,稀疏之義,與爽同意。巾,象禾之根莖。至於莃、晞,皆當从稀省。何以知之?《說文》無希字故也。”
稀,疏松。字形采用“禾”作边旁,“希”是声旁。
疏也。????部曰:疏,通也。稀與穊爲反對之辭。所謂立苗欲疏也。引伸爲凡疏之偁。从禾。希聲。許書無希字,而????聲字多有,與由聲字正同,不得云無????字,由字也。許時奪之,今不得其說解耳。香衣切。十五部。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icidian,回复如:稀说文解字,可方便查询说文解字。
寂历秋江渔火稀,起看残月映林微。。—— 明朝·汤显祖《江宿(寂历秋江渔火稀)》
梦回芳草思依依,天远雁声稀。—— 唐朝·李煜《喜迁莺·晓月坠》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宋朝·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其二》
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 宋朝·李清照《南歌子·天上星河转》
身外闲愁空满,眼中欢事常稀。—— 宋朝·晏几道《临江仙·身外闲愁空满》
子规啼彻四更时,起视蚕稠怕叶稀。—— 宋朝·谢枋得《蚕妇吟》
前经洛阳陌,宛洛故人稀。—— 唐朝·王维《送魏郡李太守赴任》
更深黄月落,夜久靥星稀。—— 任希古《和长孙秘监七夕》
鲁女东窗下,海榴世所稀。—— 唐朝·李白《咏邻女东窗海石榴》
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 唐朝·王之涣《九日送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