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贫:安于贫困;道:原指儒家所信奉的道德;后引申为人生的理想、信念、准则。处境虽很贫困;仍乐于坚守信仰。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韦彪传》:“安贫乐道,恬于进趣,三辅诸儒莫不慕仰之。”
安贫乐道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形容甘于贫困恶劣的环境。
道;不能写作“到”。
1.在传统视野里,教授应该安贫乐道、兀兀穷年,以教书育人为天职。
2.知足常乐本是人间常态,富贵荣华有如过眼烟云,真正达观的态度应以安贫乐道,居安思危。
3.一个人只有站在安贫乐道的立场上,才能成为一名公正而又有智慧的人生观察者。
4.在这指责背后隐藏着"安贫乐道"的价值标准,而这种将贫困道德化的价值观是十分可疑的。
5.无论政统和血统在遥远的帝都如何改变,深山老林中的人民依旧坚守这自己的道统。他们默默耕耘,派丁纳粮,安贫乐道,息讼少争。不到民不聊生之时,一般是不会揭竿而起的。
英语:be contented in poverty and devote to things spiritual <live contentedly as a poor scho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