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淮河〕水名,源于中国河南省桐柏山,流经安徽、江苏两省入洪泽湖。简称“淮”,如“淮北”。“淮南”。
详细字义
◎ 淮 Huái
〈名〉
(1) (形声。从水,隹( zhuī)声。本义:水名。也称淮河) 同本义 [the Huaihe River]
淮,淮水也。——《说文》。 朱骏声曰:“出今 河南南阳府桐柏县桐柏山,经 安微至 江苏清河县合于 河,经 安东县至 云梯关入海。”
江淮河济为四渎。——《尔雅》
其浸淮泗。——《周礼·职方式》
淮左名都。—— 宋· 姜夔《扬州慢》
(2) 又如:淮洪(淮河与洪河,一说淮河中的洪水。也比喻善言健谈);淮军(李鸿章在安徽一带组织的军队);淮南耆阳(淮河以南的年高而有声望的人)
词性变化
◎ 淮 huái
〈形〉?
大 [torrential]
淮雨。——《尚书大传》。注:“大雨之名也。”
[①][huái]
[《廣韻》户乖切,平皆,匣。]
(1)水名。即淮河,我国大河之一。源出河南省桐柏山,东流经河南、安徽等省到江苏省入洪泽湖。洪泽湖以下,主流出三河经高邮湖由江都县三江营入长江。全长约1000公里,流域面积18.7万平方公里。下游原有入海河道,公元1194年黄河夺淮后,河道淤高,遂逐渐以入江为主。解放前水利失修,灾害严重。解放后进行全面治理。
(2)以指两淮地区。
(3)汇聚。
(4)姓。见《通志·氏族五》。
淮南悲木落,而我亦伤秋。—— 唐朝·韩愈《秋字》
凭仗清淮,分明到海,中有相思泪。—— 宋朝·苏轼《永遇乐·长忆别时》
昔别黄鹤楼,蹉跎淮海秋。俱飘零落叶,各散洞庭流。—— 唐朝·李白《赠王判官,时余归隐,居庐山屏风叠》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 宋朝·米芾《中秋登楼望月》
应难奈故人天际,望彻淮山,相思无雁足。—— 宋朝·史达祖《八归·秋江带雨》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清如淀。—— 唐朝·周德清《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
明月堕烟霜着水,行人今夜宿清淮。—— 清朝·厉鹗《宝应舟中月夜》
长桥身作长城梦,南五湖天北济淮。—— 宋·方回《寄魏景山》
昔别黄鹤楼,蹉跎淮海秋。—— 唐朝·李白《赠王判官,时余归隐,居庐山屏风叠》
天惜淮山不惜银,浑银砌起一长城。—— 宋朝·杨万里《解舟铜陵,望淮山白云二首·天惜淮山不惜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