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找,寻求:觅食。觅取。寻觅。搜觅。
◎ 数量单位,中国唐代南诏以十六枚贝为一觅。
详细字义
◎ 觅
覓、覔 mì
〈动〉
(1) (会意。从爪,从见。表示用手和眼去寻找。本义:寻找,到处寻找)
(2) 同本义 [seek;look for]
是犹欲登山者,涉舟航而觅路。——《晋书·武帝纪》
自行搜觅。——《聊斋志异·促织》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宋·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 又如:觅汉(雇工);觅举(士人到处请托人,求人荐举);觅句(指诗人构思、寻觅诗句);觅食(寻找食物);觅死(求死,寻死);觅取(求取);觅活(求活命);觅婚(求婚)
(4) 偷窃 [steal]
我觅得禁魂张员外的一包儿细软,我将归客店里去,安在头边,枕着头。你觅着我的时,你便去上 东京。——《喻世明言》
(5) 雇 [hire;employ]。如:觅车子(雇车子);觅轿(雇轿子)
[①][mì]
[《廣韻》莫狄切,入錫,明。]
“觅1”的繁体字。亦作“覔1”。亦作“1”。
(1)寻找。
(2)求取。
(3)指窃取。
(4)唐时南诏境内交易时的一种比价。以贝十六枚为一觅,相当于缯帛四尺五寸。
林中觅草才生蕙,殿里争花并是梅。—— 唐朝·沈佺期《奉和立春游苑迎春》
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月明中。—— 宋·刘翰《立秋日》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近代·鲁迅《惯于长夜过春时》
强取酒卮池翠柏,懒开粽叶觅杨梅。—— 宋朝·司马光《和子渊除夜》
江上青山随意觅,人寂寂,落花芳草催寒食。—— 宋朝·程垓《渔家傲·独木小舟烟雨湿》
客行马上多春日,特叩柴门觅一茶。—— 宋朝·谢枋得《觅茶》
雨深更觅山寒甚,过了重阳菊未知。—— 宋朝·方岳《洞元小集》
酒中喜桃子,粽里觅杨梅。—— 南北朝·徐君茜《共内人夜坐守岁诗》
黄鹤楼中可相引,石榴皮畔觅神仙。—— 明·徐渭《送余兴国》
遣愁聊觅句,那敢谓长城。—— 宋·释绍嵩《湖山堂晚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