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拼音:hū
  • 部首:心(心字旁)
  • 总笔画:8
  • 康熙字典笔画:8
  • 86五笔:QRNU
  • 98五笔:QRNU
  • 笔顺:撇折撇撇捺折捺捺
  • 声调:入声
  • 结构:上下结构
  • 汉字五行:木
起名数据参考
名字中含该字的性别分布
含忽字的姓氏比例
基本解释

◎ 粗心,不注意:忽视。疏忽。忽略。玩忽职守。
◎ 迅速,突然:忽而。忽然。忽地。忽高忽低。
◎ 长度和重量单位(十忽为一丝,十丝为一毫):忽微(极言细微)。微忽其微。

详细解释

详细字义
hū 
〈动〉
(1) (形声。从心,勿声。本义:不重视;忽略)
(2) 同本义 [neglect]
忽,忘也。——《说文
忽,轻也。——《广雅·释诂三》
奈何而忽。——《汉书·食货志》
忽于小过。——《汉书·王嘉传》
忽于道德。——《汉书·东平思王宇传》
不可忽也。——《聊斋志异·促织》
(3) 又如:疏忽;忽忘(忘记);忽易(忽略,忽视);忽睨(傲视);忽怠(轻慢);忽慢(轻慢);忽薄(轻视)
(4) 好像 [seem]。如:忽似(恍若,好像);忽若(恍若,好像);忽怳(似有似无)
词性变化
hū 
〈副〉
(1) 忽然;突然 [suddenly]
忽逢桃花林。——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路转溪头忽见。——宋· 辛弃疾《西江月》诗
忽闻客大呼。——明· 魏禧《大铁椎传
忽一人大呼。——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2) 又如:忽冷忽热;忽明忽暗;忽漫(忽而,偶然);忽剌巴(忽然);忽儿(突然,忽然);忽流(忽然)
hū 
〈形〉
(1) 急速 [swiftly]
其亡也忽焉。——《左传·庄公十一年》
忽反顾以游目兮。——《楚辞·离骚》
(2) 又如:忽眨(眼睛不停地开闭);忽焉(快速的样子);忽溜(转动的样子);忽腾腾(快迅奔腾的样子);忽骤(犹急速)
(3) 渺茫;辽远;恍忽 [dim;remote]
忽乎吾将行兮。——《楚辞·屈原·涉江》
hū 
〈名〉
(1) 中国古代的长度和重量单位,1忽等于1/1000分,即等于1/3000厘米或1/20000克 [hu]
(2) 姓

汉语字典

[①][hū]
[《廣韻》呼骨切,入没,曉。]
2”的被通假字。
(1)忽略;不经心。
(2)轻视;怠慢。
(3)乱。
(4)灭亡;湮没。
(5)恍惚;不明貌。
(6)迅速。
(7)古代极小的度量单位名。
(8)同“”。
(9)象声词。
(10)副词。突然;忽然。
(11)副词。或;倘或。

说文解字
拼音:hū ;
解释:【卷十】【心部】忘也。从心勿聲。呼骨切
古汉语字典

忽古汉语字典解释


〈形容词〉不经心;不重视。
《促织》:“故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也。”
〈形容词〉快捷;迅速。
《涉江》:“怀信侘傺,乎吾将行兮。”
〈副词〉;突然。
《桃花源记》:“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
《琵琶行》:“闻水上琵琶声。”
〈形容词〉广远;渺茫无边。
《国殇》:“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兮路超远。”
〈量词〉长度单位。十微为一,十为一丝。
《伶官传序》:“夫祸患常积于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字源演变
  • 說文
  • 忽
  • 「忽」 說文‧心部
  • 金文
  • 忽
  • 「忽」 中山王昔鼎|戰國晚期|集成2840
  • 楷書
  • 忽
  • 「忽」
字形对比
  • 忽
  • 内地
  • 忽
  • 台湾
  • 忽
  • 日本
  • 忽
  • 韩国
  • 忽
  • 香港
带该字的诗句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宋朝·陆游《乙卯重五诗》

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 清朝·蒲松龄《山市》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先秦·屈原《离骚》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唐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举头忽见衡阳雁,千声万字情何限。—— 宋·陈达叟《菩萨蛮·举头忽见衡阳雁》

忽然更作渔阳掺,黄云萧条白日暗。—— 唐朝·李颀《听安万善吹觱篥歌》

忽忆故人今总老,贪梦好。茫然忘了邯郸道。—— 宋朝·王安石《渔家傲·平岸小桥千嶂抱》

两情缠绵忽如故,复畏秋风生晓路。—— 唐朝·王建《七夕曲》

京国多年情尽改,忽听春雨忆江南。—— 唐朝·虞集《听雨》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宋朝·辛弃疾《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含该字的男孩名字
苏忽
起名 测名
简单3步 马上取得好名字
姓氏:
性别:
日期:

*若宝宝未出生,日期请选择预产期

科学智能测名,揭开名字奥秘
姓名:
性别:
日期:

*请选择宝宝出生日期

与该字同音的字
与该字同部首的字
与该字同笔画的字
与该字同五行的字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