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乌鸦”:乌白马角(喻不可能实现的事情)。乌飞兔走(喻日往月来,时间流逝)。乌合之众。
◎ 黑色的:乌亮。乌云。
◎ 无,没有:化为乌有。
◎ 文言疑问词,哪,何:乌足道哉?
◎ 古同“呜”,呜乎。
◎ 姓。
详细字义
◎ 乌
烏 wū
〈名〉
(1) (象形。本义:鸟名,乌鸦)
(2) 同本义 [crow]
燕雀乌鹊。——《楚辞·屈原·涉江》
(3) 又如:乌鸟(乌鸦之属);乌鸢(乌鸦和老鹰);乌鹊(乌鸦和喜鹊);乌师(在妓院教唱或伴奏的乐师);乌鸦嘴(比喻说话讨厌的人)
(4) 古代神话传说太阳中有三足乌,因以“乌”为太阳的代称 [sun]。如:乌阳(太阳。亦喻昌明盛世);乌轮(日轮,太阳);乌焰(红日);乌照(日光);乌飞兔走(时光流逝);乌星暗没(日落);乌兔(日月)
(5) 刚孵化出的幼蚕 [young silkworm]
[蚕] 子初出者名蚕花,亦名蚁,又名乌。——《广蚕桑说辑补》
词性变化
◎ 乌
烏 wū
〈形〉
(1) 浅黑色 [black;dark]
身披乌衣,手执耒耜,以率将士。——《三国志·邓艾传》
(2) 又如:乌衣(黑衣);乌巾(黑头巾);乌丸(墨的别名);乌油(黑而光润);乌麻(黑芝麻);乌黑黑(黑压压);乌丝(黑丝);乌靴(古官穿的黑色靴子);乌榜(用黑油涂饰的船);乌云阵头(大雨将到,乌云密布的情形);乌云屯集(像乌云一样密集)
◎ 乌
烏 wū
〈副〉
(1) [指原因或理由] 怎么;[指可能或似乎可能的原因] 怎么 [how]
乌闻至乐?——《吕氏春秋·明理》
乌闻梁岷核陟方之馆?——《文选·左思·吴都赋》
(2) 又如:乌有此事?
◎ 乌
烏 wū
(1) 也作“於”。表示感叹
乌见异则噪,…。——《埤雅》
(2) 另见 wù
基本词义
◎ 乌
(1) 烏 wù
(2) 另见 wū
[①][wū]
[《廣韻》哀都切,平模,影。]
“乌1”的繁体字。
(1)鸟名。乌鸦。又称“老鴰”、“老鴉”。羽毛通体或大部分黑色。
(2)黑色。
(3)指抹黑,染黑。
(4)古代神话传说太阳中有三足乌,因以“乌”为太阳的代称。
(5)疑问副词。何,哪里。
(6)叹词。同“嗚”。参见“烏乎”。
(7)通“”。吐出。
(8)姓。春秋齐有乌枝鸣。见《左传·昭公二十一年》。
[②][yā]
[《集韻》於加切,平麻,影。]
“乌2”的繁体字。
地名用字。
[③][wù]
“乌3”的繁体字。
见“烏3拉”、“烏3拉草”。
【卷四】【烏部】烏
孝鳥也。象形。孔子曰:“烏,????呼也。”取其助气,故以爲烏呼。凡烏之屬皆从烏。????,古文烏,象形。於,象古文烏省。哀都切〖注〗臣鉉等曰:今俗作嗚,非是。
乌,孝乌。象形。孔子说:“乌,闭目哀叫。”因乌这种孝鸟常在病患的弥留之际哀叫助气,所以人们称丧命为“乌呼”。所有与乌相关的字,都采用“乌”作边旁。
孝鳥也。謂其反哺也。小爾雅曰。純黑而反哺者謂之烏。象形。鳥字點睛。烏則不。以純黑故不見其睛也。哀都切。五部。孔子曰。烏,亏呼也。亏各本作盱。今正。亏,於也。象气之舒。亏呼者,謂此鳥善舒气自叫。故謂之烏。取其助气。故㠯爲烏呼。此許語也。取其字之聲可以助气。故以爲烏呼字。此發明假借之法。與朋爲朋黨。韋爲皮韋,來爲行來,西爲東西,止爲足,子爲人偁一例。古者短言於。長言烏呼。於烏一字也。匡繆正俗曰。今文尚書悉爲於戲字。古文尚書悉爲烏呼字。而詩皆云於乎。中古以來文籍皆爲烏呼字。按經,傳,漢書烏呼無有作嗚呼者。唐石經誤爲嗚者十之一耳。近今學者無不加口作嗚。殊乖大雅。又小顏云。古文尙書作烏呼。謂枚頤本也。今文尙書作於戲。謂漢石經也。洪适載石經尙書殘碑於戲字尙四見。可證也。今匡繆正俗古今字互譌。凡烏之屬皆从烏。????,古文烏,象形。於,象古文烏省。此卽今之於字也,象古文烏而省之,亦????省爲革之類。此字葢古文之後出者,此字旣出,則又于,於爲古今字。釋詁,毛傳,鄭注經皆云:亏,於也。凡經多用于。凡傳多用於。而烏鳥不用此字。〖注〗“亏,於也”字應作“于”。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icidian,回复如:乌说文解字,可方便查询说文解字。
渭城寒食罢,送客归远道。乌帽背斜晖,青骊踏春草。—— 唐朝·韩翃《送李明府赴滑州》
昨夜东坡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 宋朝·苏轼《江城子·梦中了了醉中醒》
夜乌喧粉堞,宿雁下芦洲。—— 唐朝·骆宾王《晚泊江镇》
不如林中乌与鹊,母不失雏雄伴雌。—— 唐朝·白居易《母别子》
寒食飞红满帝城。慈乌相对立,柳青青。—— 宋朝·姜夔《小重山令·寒食飞红满帝城》
夜乌啼断门前柳,春鸟衔残花外樱。—— 明朝·钱谦益《吴门春仲送李生还长安》
夜宿乌牙寺,举手扪星辰。—— 唐朝·李白《乌牙寺》
病思渐轻重九近,又将乌帽插黄花。—— 宋朝·陆游《自咏·宦游畴昔偏天涯》
墙外万株人绝迹,夕阳惟照欲栖乌。—— 唐朝·李商隐《白云夫旧居》
黄鹤楼人,赤乌年事,江汉亭前路。—— 宋朝·葛长庚《念奴娇·汉江北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