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峻的山崖:岩壁。岩壑。
◎ 构成地壳的石头:岩石。岩洞。岩浆。岩层。熔岩。
◎ 险要,险峻:岩险。岩邑。
◎ 山洞:中空成岩。岩居穴处。
详细字义
◎ 岩
巖、喦、巗 yán
〈名〉
(1) (形声。从山,严声。“岩”为会意字。从山,从石。本义:高峻的山崖)
(2) 同本义 [cliff]
嵌岩窦穴。——宋· 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高岩峭壁。——宋· 沈括《梦溪笔谈》
植土龛岩。
(3) 又如:岩电(山崖间的闪电);岩阿(山崖旁边凹下的地方);岩徼(山崖边远的地方);岩下(山崖之下);岩饰(岩壁上的雕饰)
(4) 山峰 [peak]
阻穷西征,岩何越焉。——《楚辞》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5) 高山 [mountain]
千岩盛阻积,万壑势回萦。——鲍照《登庐山诗》
(6) 又如:岩岫(山崖峰峦);岩隈(深山曲折处)
(7) 石穴,石窟 [grotto]。如:岩栖(居住在岩穴中。指隐居);岩穴隐相(隐居在深山野林里的高人);岩房(石房);岩窟(山洞)
(8) 高出水面较大而高耸的石头 [tall rock]
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岩。——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词性变化
◎ 岩 yán
〈形〉
(1) 高险 [high and dangerous]
保其岩阻。——《三国志·诸葛亮传》
(2) 又如:岩邑(险要的城邑);岩墙(高而危险的墙)
[①][yán]
[《廣韻》五銜切,平銜,疑。]
亦作“壧1”。亦作“嵒1”。亦作“嵓1”。亦作“巗1”。亦作“岩1”。“險3”的被通假字。
(1)崖岸,山或高地的边。
(2)山峰。
(3)石窟;洞穴。
(4)险要。参见“巖邑”。
(5)高。
(6)高廊。
(7)岩石。构成地壳的石头。详“巖石”。
(8)古地名傅巖的略称。详“巖野”。
【卷九】【山部】巖
岸也。从山嚴聲。五緘切
巖,河岸。字形采用“山”作边旁,“嚴”是声旁。
厓也。各本作岸也。今依太平御覽所引正。厂部曰。厓者,山邊也。厓亦謂之巖。故厂下云。山石之厓巖。人可居也。戰國䇿。巖下有貫珠者。漢書。遊於巖廊之上。皆謂殿下小屋。如厓巖之下可居也。天子之堂九尺。諸侯七尺。其上曰巖廊。其下曰巖下。从山。山部之巖,主謂山厓。石部之礹,主謂積石。?聲。五緘切。八部。按此篆之上舊有峯篆。乃大徐所增。古衹用夆。夆,啎也。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icidian,回复如:岩说文解字,可方便查询说文解字。
翦自南岩瀑布边,寒光七尺乳珠连。—— 唐朝·齐己《谢道友拄杖》
瀑布见高低,岩开岩壁西。—— 唐朝·齐己《闻西蟾从弟卜岩居岳西有寄》
椒焚桂折佳人老,独托幽岩展素心。—— 近代·鲁迅《送O.E.君携兰归国》
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
七星岩畔筑斋房,独秀峰尖作笔床。—— 宋朝·杨万里《题湖北唐宪桂林义学》
桂林佳绝处,人道胜匡庐。山好石骨露,洞多岩腹虚。—— 宋朝·戴复古《观静江山水呈陈鲁叟漕使·桂林佳绝处》
贪看岩头瀑布飞,坐来忘却青藜杖。—— 宋·释文珦《仗锡山中》
岩花不趁中秋约,篱菊齐供九日看。—— 宋·钱时《九日融堂池上》
西风缥缈中秋节,满院岩花香正冽。—— 宋·钱时《中秋约子温兄子山弟小酌一展寿庆两大字赋长》
灵岩瀑布日夜悬,下有野雉雊远田。—— 明·张时彻《还山行赠林屋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