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年中的第四季:冬季(农历十月至十二月)。冬天。冬眠。
◎ 姓。
◎ 象声词,敲鼓声:战鼓冬冬。
详细字义
◎ 冬 dōng
〈名〉
(1) (会意。表示时序终了,已进入寒冷季节。四季中的第四季,即农历十月至十二月)
(2) 一年四季中秋春之间的季节,天文学上认为是从12月至3月,农历十月到十二月 [winter]
冬,四时尽也。——《说文》
我有旨蓄,亦以御冬。——《诗·邶风·谷风》
无冬无夏。——《诗·陈风·宛丘》
冬者,五谷成熟,物备礼成。——《后汉书·张纯传》
(3) 又如:冬暖夏凉;冬酿(冬季酿酒);冬温(冬天所害的一种热病);冬计(寒冬的生计)
(4) 冬月,阴历十一月的俗称 [the 12th month]
适冬(阴历十一月)之望日(十五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清· 林觉民《与妻书》
(5) 最后,终 [end]
诰诰作事,毋从我冬始。——《马王堆汉墓帛书》
词性变化
◎ 冬
東 dōng
冬冬声 [rub-a-dub;rat-tat;rat-a-tat]——形容敲门或敲鼓的声音。如:冬冬(形容敲门的声音)
[①][dōng]
[《廣韻》都宗切,平冬,端。]
亦作“昸1”。
(1)一年四季的最后一季,农历十月至十二月。
(2)象声词。参见“冬冬”。
(3)通“終”。完结,终了。
(4)通“終”。指自始至终整段时间。
(5)姓。南北朝有冬寿。见《通志·氏族五》引《前燕录》。
(6)“鼕”的简化字。
正翮抟风超紫塞,立冬几夜宿阳台。—— 唐朝·杜甫《见王监兵马使说近山有白黑二鹰罗者久取竟未…请余赋诗》
自立冬,将残腊,雪片似江梅,血点般山茶。—— 元朝·马致远《双调·新水令·题西湖四时》
立冬犹十日,衣亦未装绵。—— 宋·方回《九月二十六日雪予未之见北人云大都是时亦无》
天水清相入,秋冬气始交。—— 宋·释文珦《立冬日野外行吟》
迎冬小雪至,应节晚虹藏。—— 唐·徐敞《虹藏不见》
立冬犹十日,衣亦未装绵。半夜风翻屋,侵晨雪满船。—— 宋·方回《九月二十六日雪予未之见北人云大都是时亦无》
冬至阳生春又来,口虽吟咏心中哀。—— 宋朝·文天祥《十一拍》
玄蝉去尽叶黄落,一树冬青人未归。—— 唐朝·李商隐《访隐者不遇成二绝》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近代·鲁迅《自嘲》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宋·释绍昙《颂古五十五首·春有百花秋有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