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鸟搭的窝,亦指蜂、蚁等动物的窝;借指敌人或盗贼的藏身之所:鸟巢。蜂巢。巢窟。匪巢。巢穴。
◎ 姓。
详细字义
◎ 巢 cháo
〈名〉
(1) (象形。小篆字形,下边是树木,木上是三只鸟和鸟窝。合起来表示鸟栖于树窝上。本义:鸟窝)
(2) 同本义 [birds' nests]
巢,鸟在木上曰巢,在穴曰窠。——《说文》
鸟之所乳谓之巢。——《小尔雅》
夏则居橧巢。——《孔子家语·问礼》
维鹊有巢,维鸠居之。——《诗·召南·鹊巢》
(3) 又泛指其他动 物的巢穴 [nest]
长安城南有鼠衔黄蒿、柏叶,上民冢柏及榆树上为巢。——《汉书·五行志》
(4) 又泛指蜂、蚁、兽的窝。如:巢车(古代的一种兵车。用以瞭望敌军。车上有用辘轳升降的瞭望台,人在台中,如鸟在巢,故名);巢聚(谓聚集在巢穴中)
(5) 古人住的巢穴 [house]
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韩非子·五蠹》
(6) 敌人或盗贼盘踞的地方 [den]。如:巢窠(盘踞之地);巢薮(指盗匪或敌人盘踞之地)
(7) 姓
词性变化
◎ 巢 cháo
〈动〉
(1) 筑巢 [build nest]
燕雀乌鹊,巢堂坛兮。——《楚辞·屈原·涉江》
(2) 又如:巢幕(筑巢于帷幕之上。喻处境危险)
(3) 居住;栖息 [dwell]。如:巢居子(泛指隐士);巢栖(指隐居)
[①][cháo]
[《廣韻》鉏交切,平肴,崇。]
亦作“巣1”。
(1)鸟类及蜂蚁等的窝。
(2)指其他动物的窝。
(3)上古之民的居所。
(4)指简陋的住所。
(5)敌人或盗贼盘踞的地方。
(6)筑巢。
(7)居住;栖息。
(8)古乐器名。
(9)古国名。殷周时的诸侯国,偃姓,地处今安徽巢县一带,春秋时为吴所灭。
(10)古地名。在今河南睢县南。
(11)有巢氏的省称。
(12)姓。
枳句来巢,空穴来风。—— 先秦·宋玉《风赋》
春巷夭桃吐绛英,春衣初试薄罗轻。风和烟暖燕巢成。—— 宋朝·朱淑真《浣溪沙·清明》
若问故巢知处在,主人相恋未能归。—— 唐朝·白居易《池鹤二首》
维鹊有巢,维鸠居之。之子于归,百两御之。—— 先秦·佚名《诗经》
乳燕入巢笋成竹,谁家二女种新谷。—— 唐朝·戴叔伦《女耕田行》
衙蜂蜜熟香粘白,梁燕巢成湿补红。—— 明朝·唐寅《落花诗》
频频子落长江水,夜夜巢边旧处栖。—— 唐朝·元稹《哭子十首》
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 唐朝·李白《登庐山五老峰》
相如琴罢朱弦断,双燕巢分白露秋。—— 唐朝·鱼玄机《左名场自泽州至京,使人传语》
红壁寂寥崖蜜尽,碧帘迢递雾巢空。—— 唐朝·李商隐《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