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昆虫,种类很多,雄的腹面有发声器,叫的声音很大:蝉联。蝉蜕。蝉韵(蝉鸣)。寒蝉。金蝉脱壳。
◎ 古代的一种薄绸,薄如蝉翼:蝉纱。
详细字义
◎ 蝉
蟬 chán
〈名〉
(1) (形声。从虫,单声。本义:一种昆虫。也称“知了”)
(2) 同本义。节肢动物门,昆虫纲,同翅目,蝉科,蝉属 [cicada]
蝉,以旁鸣者。——《说文》。按,尔雅谓之蜩,今苏俗谓之知了。
寒蝉鸣。——《礼记·夏小正》
清风半夜鸣蝉。——宋· 辛弃疾《西江月》
(3) 又如:寒蝉(秋天天冷时的蝉)
(4) 古代一种极薄的丝织品。以其薄如蝉翼而得名 [thin silks]。如:蝉翼罗(一种轻而薄的丝织物);蝉翼扇(轻纱制的团扇)
词性变化
◎ 蝉
蟬 chán
〈形〉
(1) 连续不断 [continuous]
蝉联陵丘。——左思《吴都赋》。注:“不绝貌。”
(2) 又如:蝉联(连续不断);婵嫣(连属,连绵不断)
[①][chán]
[《廣韻》市連切,平仙,禪。]
“蝉1”的繁体字。“蟺2”的被通假字。
(1)昆虫名。夏秋间由幼虫蜕化而成,吸树汁为生。雄的腹部有发声器,能连续发声。种类很多。俗称蜘蟟、知了。
(2)古代一种极薄的丝织品。以其薄如蝉翼而得名。
(3)古代侍从官的冠饰。
(4)指蝉冠。
(5)“蟬鬢”的省称。
(6)连续。
(7)通“嬋”。参见“蟬蜎”、“蟬娟”。
(8)通“蟾”。参见“蟬蜍”、“蟬機”。
(9)通“鱓”。参见“蟬蛇”。
[②][tí]
[《集韻》田黎切,平齊,定。]
“蝉2”的繁体字。
黏蝉,汉代县名。在今朝鲜境内。
[③][shàn]
[《洪武正韻》上演切,上銑]
“蝉3”的繁体字。
见“蜿蟬”。
明朝独向青山郭,唯有蝉声催白头。—— 唐朝·武元衡《立秋日与陆华原于县界南馆送邹十八》
暗入蝉鸣树,微侵蝶绕兰。—— 唐朝·司空曙《和王卿立秋即事》
露簟荻竹清,风扇蒲葵轻。一与故人别,再见新蝉鸣。—— 唐朝·白居易《立秋夕有怀梦得》
蝉迎节又换,雁送书未回。—— 唐朝·白居易《立秋夕凉风忽至炎暑稍消即事咏怀寄汴州…尚书》
玄蝉无停号,秋燕已如客。—— 唐朝·杜甫《立秋后题》
相思夕上松台立,蛩思蝉声满耳秋。—— 唐朝·白居易《题李十一东亭》
强起披衣坐,徐行处暑天。上阶来斗雀,移树去惊蝉。—— 唐朝·陆龟蒙《袭美见题郊居十首,因次韵酬之以伸荣谢》
尘世未徂暑,山中今授衣。露蝉声渐咽,秋日景初微。—— 宋朝·张嵲《七月二十四日山中已寒二十九日处暑》
清蝉暂休响,丰露还移色。—— 唐·鲍溶《白露》
秋空雁度青天远,疏树蝉嘶白露寒。—— 唐·卢殷《悲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