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布、纸、绸子或其他材料做成的标识,多是长方形或方形:旗子。旗帜。旗号。旗舰。旗手。
◎ 中国清代满族的军队编制和户口编制(共分八旗,后又建立蒙古八旗,汉军八旗),特指属于满族的:旗人(满族人)。旗籍。旗袍。
◎ 中国内蒙古自治区的行政区划,相当于县。
详细字义
◎ 旗 qí
〈名〉
(1) 同本义 [bear-figured flag]
旗,熊旗五游,以象罚星,士卒以为期。——《说文》
熊虎曰旗。——《广雅》
师都建旗。——《周礼·春官》
熊虎为旗及国之大阅。——《周礼·司常》
望其旗靡。——《曹刿论战》
(2) 泛指各种旗帜 [flag;banner]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贾谊《过秦论》
以为旗章。——《礼记·月令》
旗所以立兵也,所以利兵也,所以偃兵也。——《管子·兵法》
(3) 又如:旗纛(古代军队和仪仗队用的大旗);旗牌(担任传递号令等的武吏);旗鼓(指枪棒等武艺的架式、门户);旗头(旗手);旗麾(将旗)
(4) 表识,标志 [pennant]。如:旗亭(酒楼。悬旗为酒招);旗望(酒旗);旗麾(将旗)
(5) 清代以旗帜的名色作为区别的兵民一体的组织 [“Eight banners” of the Man nationality in the Qing Dynasty]。如:旗丁(满族士兵);八旗;旗田(清朝旗人的田地);旗兵(八旗兵丁);旗官(旗人之为官者);旗校(旗军的校官)
(6) 内蒙古自治区的行政区划单位,相当于县 [banner]
(7) 假借为“箕”。箕宿。二十八星宿之一 [name of constellation]
寿于旗翼。——《荀子·富国》
词性变化
◎ 旗 qí
〈动〉
号令 [Order]
昔舜欲旗古今而不成。——《吕氏春秋·谕大》
[①][qí]
[《廣韻》渠之切,平之,羣。]
亦作“簱1”。亦作“籏1”。
(1)古代画有熊虎图象的旗。
(2)亦作“旂”。泛指各种旗帜。
(3)犹表明;标志。
(4)犹号令。
(5)指茶芽始展的小叶。
(6)星名。
(7)清代以旗帜的名色作为区别的兵民一体的组织。
(8)清代农民军的编制单位。
(9)内蒙古自治区的行政区划单位,相当于县。
(10)通“箕”。二十八宿之一。
(11)姓。汉有九江太守旗光。见《广韵·平之》。
铁马红旗寒日暮,使君犹寄边城。—— 宋朝·周紫芝《临江仙·送光州曾使君》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近代·毛泽东《西江月·井冈山》
荷花开后西湖好,载酒来时。不用旌旗,前后红幢绿盖随。—— 宋朝·欧阳修《采桑子·荷花开后西湖好》
马蹀阏氏血,旗袅可汗头。归来报明主,恢复旧神州。—— 宋朝·岳飞《送紫岩张先生北伐》
长江午日酤春酒,高高酒旗悬江口。—— 唐朝·张籍《相和歌辞·江南曲》
斩胡血变黄河水,枭首当悬白鹊旗。—— 唐朝·李白《送外甥郑灌从军三首》
旌旗挂龙虎,壮士募鹰鹯。长城威十万,高岭奋三千。—— 唐朝·王贞白《拟塞外征行》
碧山影里小红旗。侬是江南踏浪儿。—— 宋朝·苏轼《瑞鹧鸪·观潮》
木落汉川夜,西湖悬玉钩。旌旗环水次,舟楫泛中流。—— 唐朝·刘禹锡《和西川李尚书汉州微月游房太尉西湖》
楚江寒食橘花时,野渡临风驻彩旗。—— 唐朝·杜牧《江上偶见绝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