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声,亦特指有节奏的声:声音。音乐(yuè)。音律。音色。音量。音区。音韵。音像。音容(声音、容貌)。弦外之音。
◎ 信息,消息:音信。佳音。音讯。
详细字义
◎ 音 yīn
〈名〉
(1) (指事。从言含一。甲骨文“言、音”互用,金文、小篆在“言中加一横,表示所发之音。本义:声音)
(2) 同本义 [sound;voice]
音,声也。生于心,有节于外。谓之音。——《说文》
八音。一说笙、祝、鼓、箫、琴、埙、钟、磬也。——《白虎通·礼乐》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声成文,谓之音。——《礼记·乐记》
夫音,乐之舆也。——《左传·昭公二十一年》
鸡狗之音相闻。——《庄子》
北音清越。——宋· 苏轼《石钟山记》
鸟兽音迹。——清· 姚鼐《登泰山记》
(3) 又如:音颡(喉咙);音强(指声音的强弱。也叫响度或音势。音的强弱,因发音体振动时之振幅大小而异,振幅大者则音强,振幅小者则音弱);音制(音调高下疾徐的节奏);音频(人类耳朵能产生反应的声音频率范围)
(4) 音乐 [music tone]
莫不中音。——《庄子·养生主》
赵王好音。——《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5) 如:音律;音调
(6) 泛指语言、消息、讯息等 [news;message;information]。如:佳音;音讯(言信,消息)
(7) 字的音读 [pronunciation]
乡音无改。——唐· 贺知章《回乡偶书》
盖音谬也。——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8) 又如:音韵(指“汉”字字音中的声、韵、调)
[①][yīn]
[《廣韻》於金切,平侵,影。]
(1)声音。
(2)音乐。
(3)音律。
(4)口音,话音。
(5)字音,读音。
(6)指音节。
(7)言语;文辞。
(8)音讯;信息。
(9)通“意”。意思;意义。
(10)通“蔭”。
【卷三】【音部】音
聲也。生於心,有節於外,謂之音。宮商角徵羽,聲;絲竹金石匏土革木,音也。从言含一。凡音之屬皆从音。於今切
音,人声。生于内心的相象,在外形成节奏旋律,称之为“音”。宮、商、角、徵、羽,表示的是五个声调;丝、竹、金、石、匏、土、革、木等不同质地乐器发出的,叫作“音”。字形采用“言”作边旁,像“言”中含“一”。所有与音相关的字,都采用“音”作边旁。
聲生於心有節於外謂之音。十一字一句。各本聲下衍也字。樂記曰。聲成文謂之音。宫商角徵羽,聲也。宋本無也。絲竹金石匏土革木,音也。从言含一。有節之意也。於今切。七部。凡音之屬皆从音。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icidian,回复如:音说文解字,可方便查询说文解字。
一时相逢乐在今,袖拂白云开素琴,弹为三峡流泉音。—— 唐朝·李白《答杜秀才五松见赠》
有美一人兮,婉如青扬。识曲别音兮,令姿煌煌。—— 唐朝·贯休《善哉行·伤古曲无知音》
剪削干芦插寒竹,九孔漏声五音足。—— 唐朝·白居易《小童薛阳陶吹觱栗歌》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宋朝·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有女同行,颜如舜英。将翱将翔,佩玉将将。彼美孟姜,德音不忘。—— 先秦·佚名《诗经》
马蹄又上吴山翠,知音今有谁。—— 元朝·张可久《湘妃怨·乐闲吹箫按》
画楼音信断,芳草江南岸。—— 唐朝·温庭筠《菩萨蛮·宝函钿雀金鸂鶒》
知音既已死,良匠亦未生。—— 唐·邵谒《赠郑殷处士》
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近代·秋瑾《满江红·小住京华》
庐山道士夜携琴,映月相逢辨语音。—— 唐朝·卢纶《河口逢江州朱道士因听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