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芦苇〕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于水边,茎中空,茎可编席,亦可造纸。简称“芦”,如“芦花”、“芦根”、“芦笛”、“芦席”、“芦荡”;亦简称“苇”,如“芦丛”、“芦塘”、“芦箔”、“芦荡”。
◎ 姓。
详细字义
◎ 芦
蘆 lú
〈名〉
(1) (形声。从艸,盧声。本义:草名。芦菔)
(2) 芦菔,似芜菁。今作萝卜 [radish]
芦,芦菔也。——《说文》。段注:“今之萝卜也。”
芜菁,共紫华者谓之芦菔。——《方言》三
(3) 又如:芦萉(莱菔的别名。又名萝卜)
(4) 芦苇 [reed],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浅水里;茎中空,可以编帘子,盖屋顶。又名“苇子”。如:芦汀(生长着芦草的水边);芦田(清代称在长江等河湖沿岸,只适合种植芦苇的低洼地);芦衣(用芦花为絮所缝制的衣服);芦灰(芦苇烧成的灰。相传女娲氏堆积芦灰以防止泛滥的洪水)
[①][lú]
[《廣韻》落胡切,平模,來。]
“芦1”的繁体字。
(1)植物名。即芦苇。
(2)见“蘆菔”。
悲秋将岁晚,繁露已成霜。遍渚芦先白,沾篱菊自黄。—— 唐·颜粲《白露为霜》
小雪已晴芦叶暗,长波乍急鹤声嘶。—— 唐朝·陈羽《夜泊荆溪》
九疑山,三湘水,芦花时节秋风起。—— 唐朝·李珣《渔歌子·九疑山》
苜蓿峰边逢立春,胡芦河上泪沾巾。—— 唐朝·岑参《题苜蓿峰寄家人》
菊色滋寒露,芦花荡晚风。—— 宋·吴芾《初冬山居即事十首·节物随时变》
荷蓑出林春雨细,芦管卧吹莎草绿。—— 唐朝·李涉《牧童词》
长江千里天堑,讵能踏一枝芦。—— 宋朝·刘克庄《释老六言十首·应真渡揭厉水》
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栟榈,蒂如丁香,根如胡桃。—— 唐·陆羽《茶经》
我行日夜向江海,枫叶芦花秋兴长。—— 宋朝·苏轼《出颍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
月色满湖村。枫叶芦花共断魂。—— 宋朝·秦观《南乡子·月色满湖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