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蕴含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思想,它展现出了汉语丰富的内涵,学习和掌握成语是永不落伍的行为,今天我们来了解下哭字开头的四字成语有哪些吧。
第一个字是哭字的成语
【哭天喊地】
«拼音»:kū tiān hǎn dì
«释义»:提高嗓门又哭又叫。
«出处»:凌力《少年天子》第六章:“公堂上三十棍打下来,大人都要哭天喊地,他小小年纪却一声不哼。”
【哭哭啼啼】
«拼音»:kū kū tí tí
«释义»:不停的哭泣。
«出处»: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七回:“这如今才好些,又这样哭哭啼啼,岂不是自己糟蹋了自己身子。”
【哭丧着脸】
«拼音»:kū sāng zhe liǎn
«释义»:心里不愉快,脸上显出不高兴的样子。
«出处»: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66回:“小玉兰哭丧着脸,走到湖亭席上,狄希陈唬得魂飞天外。”
【哭眼擦泪】
«拼音»:kū yǎn cā lèi
«释义»:哭着诉说或控诉,形容哭哭啼啼
«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40回:“再说大喜的事,这么哭眼擦泪的,是为什么呢?”
【哭眼抹泪】
«拼音»:kū yǎn mǒ lèi
«释义»:哭着诉说或控诉,形容哭哭啼啼
«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七回:“那老婆儿哭眼抹泪的说道:‘阿弥陀佛!说也不当好听的话。’”
最后一个字是哭的成语
【干啼湿哭】
«拼音»:gàn tí shī kū
«释义»:干啼:没有眼泪地啼哭。湿哭:有眼泪地啼哭。无泪和有泪地哭。①形容哭哭啼啼。②也泛指因苦楚而呈现的各种表情。亦作“湿哭干啼”。
«出处»:《北齐书·尉景传》:“景曰:‘小儿惯去,放使作心腹,何须干啼湿哭不听打耶!’”
【号啕大哭】
«拼音»:háo táo dà kū
«释义»:号啕:大哭声。放声大哭。
«出处»:《周易 同人》:“同人先号咷而后笑。”
【昼吟宵哭】
«拼音»:zhòu yín xiāo kū
«释义»:昼夜哀叹、哭泣。
«出处»:《战国策·楚策一》:“[棼冒勃苏]七日而薄秦王之朝,雀立不转,昼吟宵哭,七日不得告。”
【长歌代哭】
«拼音»:cháng gē dài kū
«释义»:长歌:放声歌咏,借指写诗文。用放声歌咏来代替痛哭泣,借以抒发胸中的悲愤
«出处»:清·秋瑾《挽故人陈阙生》序:“手挽一章,亦长歌代哭之意。”
【嚎啕大哭】
«拼音»:háo táo dà kū
«释义»:大声哭叫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106回:“今日看他悲哀欲绝,心里更加不忍,竟嚎啕大哭起来。”
许多成语是由历史故事和历史典故演绎而成的,学习和运用成语能使我们知古鉴今,以史为镜,是十分有价值的。希望大家可以将哭字开头的四字成语活学活用到日常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