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拼音:dié
  • 部首:又(又字旁)
  • 总笔画:13
  • 康熙字典笔画:22
  • 86五笔:CCCG
  • 98五笔:CCCG
  • 笔顺:折捺折捺折捺捺折竖折横横横
  • 结构:上下结构
  • 汉字五行:火
起名数据参考
名字中含该字的性别分布
含叠字的姓氏比例
基本解释

◎ 重复,累积:重(chǒng )叠。层见叠出。叠罗汉。叠韵。叠嶂。叠翠。
◎ 摺:摺叠。铺床叠被。
◎ 乐曲的重复演奏:阳关三叠。

详细解释

详细字义

曡、疊 dié 
〈动〉
(1) (会意。金文字形,象物体叠放在“”上。本义:重叠)
(2) 同本义 [pile(up);overlap]
曡,重也,积也。——《苍颉篇
阳始出奥舒、曡。——《·太元乐》。注:“积也。”
虽累叶百叠,而富强相继。——《文选·左思·吴都赋》
(3) 又如:叠石为山;叠暴(显露;指人激动时青筋鼓出来);叠字(单字的重叠);叠雪(重叠飞扬的雪花)
(4) 折,折叠,交叠,指用对折或交叠的方法减少长度或宽度 [fold]。如:叠被子;叠衣服
(5) 振作 [bestir]
只好叠着精神,稳着步儿,探着腰儿,挺着胸儿…望前而行。——《镜花缘
(6) 轻击 [鼓] [knock at]。如:叠鼓(轻轻地连续击鼓)
(7) 惧怕 [fear]
莫不震叠。——《·周颂·时迈》
词性变化
dié 
〈副〉
连续;接连 [on end;in succession]。如:叠次(迭次。一次又一次);叠连(重复;连接);叠接(连续收到)
dié 
〈量〉
(1) 堆在一起或逐个堆放的大量东西 [pile]。如:一叠纸;一叠钞票
(2) 一簇结合着的但并非捆在一起的相似的条状物 [sheaf]。如:她的手中拿着一叠信

汉语字典

[①][dié]
[《廣韻》徒協切,入帖,定。]
亦作“1”。亦作“1”。亦作“1”。
(1)重叠;累积。
(2)连续;接连。
(3)折;折叠。
(4)振动;振作。
(5)轻击。参见“疊鼓”。
(6)谓综合整理。
(7)指帛叠。用棉纱织成的布。
(8)量词。层。用于重叠、累积的东西。
(9)量词。计算乐曲重奏或文辞反复遍数的单位。
(10)量词。古时号角吹十二声为一叠。
(11)量词。计算重叠堆放的东西的单位。
(12)同“”。盛食物的小盘。
(13)通“”、“”。恐惧。
(14)古州名。北周建德中置,治所在今甘肃省迭部县境。

古汉语字典

叠古汉语字典解释

dié
〈动词〉层层堆积。
三峡:“重岩嶂,隐天蔽日。”
《阿房宫赋》:“剽掠其人,倚如山。”
〈动词〉
《大铁椎传》:“柄铁折环复,如锁上练,引之长丈许。”
〈动词〉乐曲重复地演奏、演唱。白居易
何满子:“一曲四调歌八。”
字源演变
  • 楷書
  • 叠
  • 「叠」
  • 金文
  • 叠
  • 「疊」 益帚叔山父簋|西周晚期|集成3797
  • 楷書
  • 叠
  • 「疊」
  • 說文
  • 叠
  • 「疊」 說文‧晶部
字形对比
  • 叠
  • 内地
  • 叠
  • 台湾
  • 叠
  • 香港
异体字
  • 叠
  • 叠
  • 叠
  • 叠
  • 叠
带该字的诗句

秋雨叠苔衣,春风舞萝带。—— 宋朝·贺铸《望夫石》

护溪叠嶂隐长城,直下寒流泯泯情。—— 宋朝·李弥逊《将至泽溪》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宋朝·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

白帝城高万叠间,江云朝出暮犹还。—— 明·朱元璋《咏李白早发白帝城·其一》

三峡巴江似直流,叠溪屏障几曾收。—— 明·方以智《三叠泉》

悬绅瀑布屏风叠,砯崖转石青天折。—— 明朝·杨慎《水峡驿观瀑布泉行》

万叠云山从地涌,双源瀑布自天流。—— 宋·廖虞弼《五泄山寺》

两崖叠叠水中分,瀑布飞流漱石根。—— 宋·金履祥《洞山十咏·小龙门》

九叠苍屏空杳杳,千寻瀑布亦溅溅。—— 明·郭之奇《过鄱湖望庐山因作湖山吟时庚辰春王十一日也》

匡庐瀑布推三叠,一匡移来烟雾间。—— 清朝·屈大均《药地禅师于青原得一瀑布名曰小三叠泉请予题长句》

含该字的男孩名字
胡叠 林叠 高叠 杨叠
起名 测名
简单3步 马上取得好名字
姓氏:
性别:
日期:

*若宝宝未出生,日期请选择预产期

科学智能测名,揭开名字奥秘
姓名:
性别:
日期:

*请选择宝宝出生日期

与该字同音的字
与该字同部首的字
与该字同笔画的字
与该字同五行的字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