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依照文字念:读数。读经。读书。宣读。朗读。范读。
◎ 看书,阅览:阅读。速读。默读。读者。
◎ 求学:走读。
◎ 字的念法:读音。读破。
详细字义
◎ 读
讀 dòu
〈名〉
(1) 语句中的停顿。古代诵读文章,分句和读,极短的停顿叫读,稍长的停顿叫句,今以逗号标志。也作“逗” [pauses in reading aloud]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唐· 韩愈《师说》
援引他经,失其句读,以无为有,其可闵笑也,不可胜记也。——晋· 何休《春秋公羊注疏序》
(2) 另见 dú
词性变化
◎ 读
讀 dú
〈名〉
(1) 文体名。属于题跋一类。用以记心得于书后,以备遗忘 [a style of calligraphy]
题读始于唐,跋书起于 宋。—— 徐师曾《文体明辨》
(2) 姓
(3) 另见 dòu
[①][dú]
[《廣韻》徒谷切,入屋,定。]
“读1”的繁体字。
(1)诵读;阅读;理解书文的意义。
(2)玩味。
(3)察看。
(4)讲说,宣扬。
(5)称呼,称说。
(6)解说。
(7)字的读音。
(8)文体名。属题跋类,犹今之读后感。
[②][dòu]
[《集韻》大透切,去,定。]
“读2”的繁体字。
语句中的停顿。古代诵读文章,分句和读,短的停顿叫读,稍长的停顿叫句。后亦把“讀”写成“逗”。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宋朝·朱熹《读书要三到》
时读过秦篇,为君涕滂沱。—— 唐朝·孟郊《寄崔纯亮》
作赋凌屈原,读书夸左史。数从明月宴,或侍朝云祀。—— 南北朝·颜之推《古意·十五好诗书》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宋·汪洙《神童诗》
身病多思虑,亦读神农经。—— 唐朝·张籍《卧疾》
此去定知偿隐趣,石田春雨读书耕。—— 唐朝·殷尧藩《送刘禹锡侍御出刺连州》
尝闻读书者,所贵免征伐。—— 唐·邵谒《下第有感》
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明·归有光《项脊轩志》
一章三遍读,一句十回吟。珍重八十字,字字化为金。—— 唐朝·白居易《初与元九别后忽梦见之及寤而书适至兼寄桐花诗…此寄》
儿读秋声赋,令人忆醉翁。—— 宋·仇远《处暑后风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