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筑物中直立的起支撑作用的构件:柱子。柱石。顶梁柱。
◎ 形状像柱子的东西,或作用重要如柱子的:水柱。柱臣(对国家有重要作用的臣子)。
详细字义
◎ 柱 zhǔ
〈动〉
(1) 支撑。通“拄” [support]
且鳌足可以柱天,体必长大,不容于天地,女娲虽圣,何能杀之?——《论衡·谈天》
(2) 又如:柱天(撑天;支天);柱地(立柱支地)
(3) 挡住;阻塞 [stop]
内人共举机以柱门,兵斫门,不能破。——《三国志》
(4) 拄 [lean on]
手把定筇竹,柱杖行田野,出村房。——《刘知远诸宫调》
(5) 又如:柱杖(手杖)
(6) 另见 zhù
基本词义
◎ 柱 zhù
〈名〉
(1) (形声。从木,主声。本义:屋柱)
(2) 同本义 [post;pillar;column]
柱,楹也。——《说文》
剪屏柱楣。——《仪礼·丧服》。注:“所谓梁闇。”
东至于底柱。——《书·禹贡》
散木也,…以为柱则蠹。——《庄子·人间世》
荆轲废,乃引其匕首以掷 秦王,不中,中柱。——《战国策·燕策》
柱以白璧。——唐· 李朝威《柳毅传》
(3) 又如:柱磉石(支撑柱子的基石);铜柱;楣柱;柱桷(屋柱和椽子);柱梁(柱和梁);柱栋(屋柱与栋梁);柱极(殿柱和正梁);柱楣(茅庐的立柱和前檐;柱和梁)
(4) 像柱子的东西 [sth.shaped like a column]
王以名使括(赵括),若胶柱鼓瑟耳。——《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5) 又如:水柱;冰柱;花柱
(6) 另见 zhǔ
[①][zhù]
[《廣韻》直主切,上麌,澄。]
(1)支撑房屋的柱子。
(2)泛指柱状之物。
(3)乐器上的系弦木。
(4)指毛笔笔头中心部分的硬质毛。
(5)直立高耸。
(6)僵硬,不灵活。
(7)鄂温克族语。对住宅的称呼。
(8)通“祝”。折断。
(9)姓。春秋莒有柱厉叔。见《吕氏春秋·恃君》、《列子·说符》。
[②][zhǔ]
[《廣韻》知庾切,上麌,知。]
(1)见“柱2夫”。
(2)支撑;拄持。
【卷六】【木部】柱
楹也。从木主聲。直主切
柱,厅堂前的大柱。字形采用“木”作边旁,“主”是声旁。
楹也。柱之言主也。屋之主也。從木。主聲。直主切。古音在四部。按柱引伸爲支柱柱塞。不計縱横也。凡經注皆用柱。俗乃別造從手拄字。音株主切。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icidian,回复如:柱说文解字,可方便查询说文解字。
雁柱十三弦,一一春莺语。—— 宋朝·欧阳修《生查子·含羞整翠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唐朝·李商隐《锦瑟》
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 唐朝·王勃《滕王阁序》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唐·李端《听筝》
西江天柱远,东越海门深。—— 唐朝·李白《杭州送裴大泽赴庐州长史》
天柱香芽露香发,烂研瑟瑟穿荻篾。—— 唐朝·秦韬玉《采茶歌》
黄山望石柱,突兀谁开张。—— 唐朝·李白《自梁园至敬亭山见会公谈陵阳山水兼期同游因有此赠》
黄山过石柱,巘崿上攒丛。—— 唐朝·李白《至陵阳山登天柱石酬韩侍御见招隐黄山》
三十六峰图画,张素锦,列冰柱。—— 元朝·张可久《越调·霜角》
洞庭扬波江汉回,虎牙铜柱皆倾侧。—— 唐朝·杜甫《虎牙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