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拼音:biàn
  • 部首:辛(辛字旁)
  • 总笔画:16
  • 康熙字典笔画:16
  • 86五笔:UYTU
  • 98五笔:UYTU
  • 笔顺:捺横捺撇横横撇捺撇捺横捺撇横横竖
  • 声调:上声
  • 结构:左中右结构
  • 汉字五行:水
起名数据参考
名字中含该字的性别分布
含辨字的姓氏比例
基本解释

◎ 分别,分析,明察:辨别。辨认。辨析。辨正。辨识。明辨是非。
◎ 古代土地面积单位,九夫为一辨,七辨为一并。

详细解释

详细字义
biàn 
〈动〉
(1) (形声。从刀,辡( biǎn)声。本义:判别,区分,辨别)
(2) 同本义 [discriminate;distinguish]
辨,判也。——《说文
辨,别也。——《小尔雅
辨方正位。——《周礼·天官》
辨是与非。——《·系辞下》
目辨白黑美恶,耳辨音声清浊。——《荀子·荣辱》
不辨牛马。——《庄子·秋水》
男女辨姓。——《左传·昭公元年》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乐府诗集·木兰诗》
(3) 又如:明辨是非;辨白(分辨清楚);辨色(辨别物色)
(4) 通“”。口头上争论 [argue]
吾闻穷巷多怪,曲学多辨。——《商君书·更法》
传曰:析辞而为察,言物而为辨,君子贱之。——《荀子·解蔽》
分争辨讼,非礼不决。——《礼记·曲礼上》
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5) 又如:辨士(善辩的说客);辨给(口才敏捷,能言善辨);辨驳(根据事理加以反驳)
(6) 通“”。颁布 [promulgate]
吏以文法教训辨告,勿笞辱。——《汉书·高帝纪下》
辨社诸侯,出门见之,著以为戒。——《汉书·王莽传上》
(7) 又如:辨告(古代官吏将所订法律颁布告知民众)

汉语字典

[①][biàn]
[《廣韻》符蹇切,上獮,並。]
2”的被通假字。亦作“1”。“1”的今字。
(1)辨别;区分。
(2)不同,区别。
(3)明白;清楚。
(4)指明了、详悉。
(5)谓考问而确定。
(6)表明;显示。
(7)察看;辨认。
(8)指察觉。
(9)谓视觉敏锐,灵敏。
(10)床足与床身分辨之处。
(11)通“”。争论;辩论。
(12)通“”。辩解;分说。
(13)通“”。谓言辞漂亮、巧妙。
(14)通“”。聪明,有智慧。
(15)通“”。遍及;周遍。
(16)通“”。
(17)通“”。颁布。
(18)通“”。盛;大。
(19)通“”。均平。
(20)通“”。古代借债的契券。参见“辨合”。
(21)古代土地面积单位。
(22)姓。汉有辨武,淮南名士。见《奇姓通》。
[②][bàn]
[《廣韻》蒲莧切,去襇,並。]
1”的古字。亦作“2”。
(1)备办。
(2)治理。
(3)成功,办成。
(4)花费。
[③][biǎn]
[《集韻》悲檢切,上琰,幫。]
通“1”。亦作“3”。
损减;贬抑。

说文解字
拼音:biǎn ;
解释:【卷十】【心部】憂也。从心辡聲。一曰急也。 方沔切
古汉语字典

辨古汉语字典解释

biàn
〈动词〉分别;别。
《孟子·鱼我所欲也》:“万钟礼义而受之。”
木兰诗》:“又兔傍地走,安能我是雄雌。”
〈动词〉通“辩”,辩论;申辩。
《答司马谏议书》:“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
bàn
同“辦”,治理。
《荀子·议兵》:“城郭不,沟池不抇。”
字源演变
  • 秦系簡牘
  • 辨
  • 「辨」 睡.秦80
  • 金文
  • 辨
  • 「辨」 辨作文父己簋|西周早期|集成3714
  • 楷書
  • 辨
  • 「辨」
  • 說文
  • 辨
  • 「辨」 說文‧刀部
字形对比
  • 辨
  • 内地
  • 辨
  • 台湾
  • 辨
  • 日本
  • 辨
  • 韩国
  • 辨
  • 香港
异体字
  • 辨
  • 辨
  • 辨
带该字的诗句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唐朝·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三》

男儿少为客,不辨是他乡。—— 明朝·李流芳《黄河夜泊》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唐朝·王维《桃源行(渔舟逐水爱山春)》

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 唐朝·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一》

含该字的男孩名字
夔辨九 夔辨七
起名 测名
简单3步 马上取得好名字
姓氏:
性别:
日期:

*若宝宝未出生,日期请选择预产期

科学智能测名,揭开名字奥秘
姓名:
性别:
日期:

*请选择宝宝出生日期

与该字同音的字
与该字同部首的字
与该字同笔画的字
与该字同五行的字
up